新闻中心
2025年3月22日,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的“金陵传统武术公开赛”现场,一场突如其来的表演让全场观众和评委集体陷入沸腾,当其他选手以刀剑棍棒展示武艺时,一位身着白色练功服、须发皆白的七旬老者,竟从布袋中抽出一把木质长柄锄头,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完成了一套前所未见的“锄法”,现场惊呼声此起彼伏,直播弹幕瞬间被“这是什么招式?”刷屏。
锄起锄落间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
当日上午10时许,传统器械组比赛正进行到高潮阶段,73岁的参赛选手李德昌缓步上台,从帆布袋中取出的并非刀剑,而是一把长约1.8米的木质锄头,裁判席上出现一阵轻微骚动,但根据比赛规则,传统武术器械并不限于十八般兵器,评委们交换眼神后示意表演开始。
“起势!”随着老者一声轻喝,锄头在空中划出凌厉弧线,只见他马步稳扎,双手持锄柄,时而如耕田般向前挥出,时而如搏击般回身格挡,锄头在他手中忽而如长枪直刺,忽而如大刀劈砍,最后以一招“旋风扫落叶”收势,锄头尖距离地面仅毫厘之遥,整套动作绵延不断,刚柔并济。
现场观众席先是寂静无声,随后爆发出雷鸣般掌声,直播平台上,观看人数在五分钟内从3000人激增至2万余人,“大爷锄头功”“这是什么招式”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。
锄头背后的武学传承
赛后采访中,李德昌老人向记者揭示了这套“锄法”的渊源。“这不是什么神秘招式,而是我们‘农家拳’里的锄头功。”老人笑着说道,眼角的皱纹如辐射开来的阳光。
李大爷出生于武术世家,祖上曾在明清时期担任镖师,他介绍,这套锄头功源于古代农耕文化,是农民在劳作间隙创造的防身术,经过数代人的改良完善,形成了系统性的武术套路。“我祖父曾说,兵器再厉害也有不在手边的时候,但农具却是随手可得,这套功夫讲究‘因地制宜,随手取器’,锄头既能除草翻土,也能防身御敌。”
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赵志刚在现场观看后表示:“这可能是民间武术的活化石,中国传统武术本就源于生产劳动,这套锄头功保留了农耕文化的印记,动作朴实无华却极具实战性,体现了‘化器械为兵器’的智慧。”
武术创新的思考与争议
大爷的“锄头功”表演引发武术界广泛讨论,中国武术协会常务理事王文治认为:“传统武术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表达,武术源于生活,也应该回归生活,李老先生展示的不仅是招式,更是一种武术哲学——万物皆可为器,无招胜有招。”
不过也有不同声音,部分传统派武术家认为,武术器械应当规范化,农具作为武术器械可能削弱武术的严肃性,对此,大赛裁判长陈建国回应:“规则允许基于传统的创新,重要的是武术精神的传承而非形式,李老先生的表演符合传统武术‘实用、创新、发展’的理念。”
传统武术的未来之路
这场意外的“锄头功”表演恰逢中国武术改革的关键时期,2025年,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“传统武术振兴计划”,鼓励挖掘、整理和推广民间传统武术套路,李德昌老人的锄头功不仅是一场表演,更成为传统武术如何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。
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刘振华指出:“传统武术需要更多这样的‘出圈’事件来吸引年轻人关注,李大爷的锄头功之所以引发热议,正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武术的刻板印象,展现了武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。”
随着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,不少年轻人表示对传统武术产生了新的兴趣,22岁的南京大学生张晨说:“原来武术可以这么接地气!我爷爷奶奶家就有这种锄头,但从没想过它能成为武术器械,这让我想了解更多源于生活的传统武术。”
在这场意外的“锄头功”热潮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人的独到技艺,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,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锄头立于赛场,那不仅是武术的展示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——最深奥的武学智慧,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器具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