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分类

弃用戈雷茨卡与维尔纳,首招格罗斯!弗利克战术革命引发足坛震动

发布时间:2025-10-07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**
德国国家队的选人名单一向是欧洲足坛的风向标,但2025年的最新一期名单却让媒体与球迷集体哗然,主帅弗利克毅然放弃了中场核心戈雷茨卡与前锋维尔纳,转而首次征召布莱顿老将格罗斯,这一决定迅速引爆舆论,有人质疑弗利克是否在自毁长城,也有人认为这是德国足球战术进化的必然一步,究竟这位曾带领拜仁登上欧洲之巅的教练,在谋划怎样的变革?


名单巨变:告别旧将,拥抱新血

戈雷茨卡与维尔纳的落选,无疑是本次名单最大的争议点,两人均为2021年欧洲杯与2022年世界杯的核心成员,戈雷茨卡的拦截覆盖与后插上进攻曾是德国中场的标志,而维尔纳的速度与无球跑动亦多次在关键战役中建功,弗利克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:“国家队的选拔永远基于当前状态与战术适配性,而非过去的名气。”

两人的低迷状态早已不是秘密,戈雷茨卡在俱乐部饱受伤病困扰,本赛季出场时间大幅缩减,防守贡献率同比下降40%;维尔纳则在新球队陷入“进球荒”,其依赖速度的踢法在高压防守下逐渐失效,弗利克的放弃,看似无情,实则是对效率与数据的理性妥协。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罗斯的入选,这位33岁的中场在本赛季英超中送出12次助攻,传球成功率高达91%,其精准的长传调度与定位球技术,恰好弥补了德国队攻防转换的短板,弗利克称赞道:“格罗斯的智慧与稳定性是球队需要的,年龄从来不是问题。”


战术解析:弗利克的“空间革命”

要理解弗利克的决策,必须深入其战术逻辑,自接手德国队以来,弗利克一直致力于推行高位压迫与快速传导体系,但2024年欧洲杯的失利暴露了关键问题:中场缺乏节奏控制,前锋线效率低下。

弃用戈雷茨卡与维尔纳,首招格罗斯!弗利克战术革命引发足坛震动

中场的“去功能化”与“再分工”
放弃戈雷茨卡,意味着弗利克彻底告别了“双后腰囤积工兵”的传统思路,取而代之的是格罗斯、基米希等具备组织能力的球员,通过纵向传递直接联系前锋,格罗斯的加盟,不仅增强了中场创造力,更解放了基米希的防守负担,使德国队的由守转攻更加流畅。

前锋线的“去速度化”与“技术化”
维尔纳的落选,标志着德国队不再依赖单纯的速度型前锋,弗利克更青睐菲尔克鲁格这类支点中锋,或穆西亚拉这类可边可中的“伪九号”,此举旨在通过技术配合撕裂防线,而非依赖反击冲刺,格罗斯的直塞球与菲尔克鲁格的背身做球,有望成为新的进攻杀招。

整体阵型的“动态化”
弗利克在训练中多次试验3-2-4-1阵型,要求边后卫内收为后腰,中场频繁换位,格罗斯的多位置适应性(后腰、前腰、边中场)为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,这一变革与瓜迪奥拉在曼城的战术演化异曲同工,旨在通过人数优势控制中场,最大化传球网络的覆盖范围。


舆论风暴:支持与质疑并存

德国足坛名宿马特乌斯公开支持弗利克:“足球在进化,我们必须敢于打破惯性,格罗斯或许不是巨星,但他的战术价值无可替代。”前队长巴拉克则持保守态度:“放弃戈雷茨卡这样的领袖风险极大,大赛经验不是数据能衡量的。”

球迷群体的分裂更为明显,社交媒体上,“#弗利克下课”与“#相信格罗斯”同时登上热搜,一部分球迷认为弗利克正在重复勒夫后期的“实验失败”,另一部分则赞赏其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。


历史镜鉴:变革者的成功与教训

德国足球历来在变革中崛起,2014年世界杯夺冠,正是勒夫放弃传统高中锋、推行技术化改革的成果,2018年的小组出局亦证明,变革需平衡传统与创新,弗利克此次的“豪赌”,让人联想到2004年克林斯曼提拔拉姆、施魏因斯泰格等新人的决定——当时备受质疑,却为德国足球黄金十年奠定基础。

弃用戈雷茨卡与维尔纳,首招格罗斯!弗利克战术革命引发足坛震动

格罗斯的案例亦有先例,2018年,俄罗斯老将久巴的入选帮助球队闯入世界杯八强;2021年,意大利的若日尼奥以“非典型核心”身份夺得欧洲杯,弗利克或许正从这些成功中汲取灵感:足球的本质是团队协作,而非明星堆砌。


未来展望:通往2026世界杯之路

本次名单的调整,无疑是弗利克为2026世界杯预选赛布局的关键一步,德国队将在接下来的友谊赛中迎战法国与荷兰,格罗斯的表现将成为焦点,若其能迅速融入体系,弗利克的战术革命或将迎来广泛认可;反之,舆论压力可能迫使教练组回归保守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青训导向,弗利克对技术型中场的推崇,可能推动德国青年队培养模式的转变——从注重身体对抗到强化传球与空间意识,正如弗利克所言:“我们需要的不是下一个戈雷茨卡,而是第一个格罗斯。”

搜索